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维拓学术»学术交流» 详细页

邂逅西双版纳(Ⅱ)-- 美丽的吊角楼

2017.02.24

北回归线穿过的热带雨林,在这里的房屋坐拥青山绿水,与檀香木、水中盛放的莲花、寺庙的钟声、丛林的寨门为伴;安逸闲适的溪边竹椅、清新葱郁的热带雨林,让您体验和感受别样的悠然与惬意。这里是西双版纳--地球北纬21度唯一的绿洲,也是中国唯一被世界公认的拥有最美热带雨林的地区。充满民族风情的傣家吊角楼是凝聚众多先人智慧的中国最为古老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传承千年而长盛不衰。

 

 

一、西双版纳傣式吊脚楼

 

古老传承的傣家吊脚楼建筑,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和竹材建造;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围合的居住空间,下层架空堆放柴草杂物或饲养家禽,架空层还有利于防虫防潮和适应山丘地势,高耸的歇山屋面及具地域特色,有利于迅速排干雨水和自然通风,等等……

 

 

传统傣楼在平面功能上有着非常考究的空间布局方式:“展”为露天设置,功能对外,光照充足,在明度区间表现为 “白”;外廊是半室外空间,有屋顶无外墙,功能为内外空间的过渡,在明度区间表现为“灰”;而堂屋、卧室为私密空间,功能对内,开窗甚少,在明度区间表现为“黑”;这种 “黑、白、灰”的空间布局方式显示出先人对于建筑空间的伟大智慧,主次分明,功能合理。

 

 

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可是,这么好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正在走向消亡,为什么?

 

 

近一百年来,对于中国地域传统建筑技术的更新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几乎没有职业建筑师关注,老傣楼渐渐暴露出了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富起来的版纳本地人正在拆除老傣楼,建起钢筋水泥的“小洋楼”,在他们看来住在“小洋楼”里是现代化的象征,就这样,一栋栋新建起来的 “小洋楼”正在无情地吞噬着充满地域特色的版纳传统村落。

 

 

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曾说:“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但是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滞后,建筑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文化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三、吊角楼的更新与升级

 

能不能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对老傣楼进行一些必要的更新改造,从而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呢?

 

 

于是,我们在勐满村老傣楼的改造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设计尝试,在传承版纳传统建筑形式的前提下做一些类似于微创手术式的更新改造,希望这一传统地域建筑形式得以再生。

 

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 改善平面布局

 

在传统傣楼的平面布局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当代人生活的平面布局优化。传统傣楼的卧室为一个通间,数代人同居一室,没有床,家人都席地而睡,用帐子作为隔断,以保持相对私密性。这种传统已与现代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将传统卧室进行分隔,使之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保留堂屋、外廊、展台、火塘等版纳传统民居的特点,营造地道的傣家氛围。

 

 

2. 增加窗户采光

 

传统傣楼开窗洞口普遍较小,室内采光欠佳,诺大的堂屋空间显得特别阴暗,我们增加了开窗洞口面积,解决了室内采光问题;为了能够保持建筑外立面的纯朴特性,我们采用了木制百叶窗,这样既解决了建筑室内采光通风的问题同时也保持了建筑室外的纯朴风格。

 

 

3. 更新材料做法

 

传统傣楼所用的建筑材料主要的特点是就地取材,所以我们还是用本地比较容易取得的木材做为建筑更新的主要材料,在细部做法上进行更新改造,在原本粗放的建筑外立面木板的接缝处增加木板条,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建筑的密封性以及防雨的问题。

传统傣楼的屋面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以前的老房子屋面在主结构上直接加檩条挂小青瓦,夏天热辐射会直接进到室内,而在雨季,以前的小青瓦因为工艺的问题遇到冰雹会造成严重破损,从而漏雨是家常便饭,所以,我们在屋面改造设计时首先增加了一层望板,在望板上铺设防热辐射膜以及防水层,选用经过改良的小青瓦铺设屋面,彻底解决传统傣楼的屋面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改造更新,让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得以再生,传承地域特色建筑文化,就像吴良镛先生所说的那样:“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情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您可以了解更加全面的米兰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