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16日下午2时,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理事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北京城市规划副理事长 戴俭 先生在我司开展个人主题为“当代建筑的文化视野”的学术讲座,现场前来近百名建筑师到场聆听交流。
戴俭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建筑文化、建筑历史及遗产建筑保护、城市设计、低层装配式建筑为主。曾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文章50余篇。主持完成城市设计,住宅区,体育馆,博物馆,大型城市综合体及教学楼,住宅等规划设计,历史街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项目70余项。
戴教授的讲座从关注文化,文化的涵义,文化的影响,到以文化的视野如何重新认识工业革命以来二百五十多年来建筑的形式与内涵的转变,并通过文化发展沿革的视角对当今建筑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度解读。进而也引出现代建筑在工业革命的大环境中所扮演的使命角色以及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深刻思考。
1.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基于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以生存为目的而形成的群体共约的价值观、规则和存在方式的最精致有机的集合。这种集合成为我们人类识别和把握现实世界的依托,是一个基于现实世界而又独立存在着的世界。
今后的经济,不再是生产技术的竞争,而是文化层面的竞争,这才是未来的大局面。
——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原研哉 2006年
"人类在其童年时代就在不断过使文化的众多规则开始塑就大脑和生理的最终构造"。童年时期为人类的童年与每个人的童年。人类与文化共同生长,共同塑造。
——(美)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文化与我" 1999年
2. 文化视野是什么?
文化的视野,就是要认识到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文化和非文化(自然)的世界里,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我们的行为更多地不是受到自然界的约束而是来自我们对自然界认识所制定的规则的约束。
即:和现实相比,文化就像人们编排的一幕剧一台戏,虽然它来源于一个现实世界,但它决不是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居于剧(文化)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必须按剧情(文化)的要求工作、生活着,必须遵循既有的规则而存在。
建筑的运行转化与机制:自身的平衡(支点间的平衡),以及与非建筑世界的平衡。
建筑文化是通过其形式、形态的表现,保持属性、权利、效能三要素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维框架下平衡,进而表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文化和人成为一体,一个人通常很难区别他的动机是来自本能还是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明确文化的内涵和规律,对理解和认识建筑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有必要研究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3. 我们如何从现代建筑出发?
现代工业带动的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带给建筑本质的改变也将是与以往任何时代截然不同。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们勇敢地为我们开启了未来世界的大门,他们创造并通过这一崭新的建筑形式在一个新的技术环境中建构和表述了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与整个文化世界的变化保持同步发展。
(图片来源互联网)
后现代主义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主要倡导者是美国的文丘里,他对待功能和物质生活的态度,仍然是现代主义的拥护者,然而在外表立面的设计上极力提倡古典主义或地方民俗风格,这与他提出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理论相互配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图片来源互联网)
随着工业革命一路欢歌,人们借助技术工具使人类自身与个体力量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对人类征服世界欲望的鼓励,使得现代建筑逐步偏离其初衷,其形式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或主义的代言,对技术的追逐成为对自然征服的表现,个性泛滥成为对群体不满的宣泄和自我权力欲的表现。其核心就是用一种超常的建筑表现形式颠覆或否定既有文化体系中已有的建筑经验、认识和定义,进而否定既有文化的世界的存在,某中程度上可以类比于行为艺术,所不同的是它必须存留一丁点的实用功能。
(图片来源互联网)
随着工业革命一路欢歌,人们借助技术工具使人类自身与个体力量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对人类征服世界欲望的鼓励,使得现代建筑逐步偏离其初衷,其形式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或主义的代言,对技术的追逐成为对自然征服的表现,个性泛滥成为对群体不满的宣泄和自我权力欲的表现。其核心就是用一种超常的建筑表现形式颠覆或否定既有文化体系中已有的建筑经验、认识和定义,进而否定既有文化的世界的存在,某中程度上可以类比于行为艺术,所不同的是它必须存留一丁点的实用功能。
4. 对中国建筑现状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后,当后现代主义思潮在8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正是中国建筑界为现代建筑的民族形式的继承问题再次掀起大讨论高潮的时期,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的不同,我们的关于形似与神似的思考,更多的还只是50年代大屋顶建筑思考的延续,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是在现代建筑高度发展和实践中发现问题之后的反思和修正。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从后现代主义实践中所获得的对民族形式的自信, 继续支持和延续了此时期中国建筑普遍形成的对大屋顶及民族建筑符号的偏爱。如北京的大屋顶,百姓称之为陈希亭。
(图片来源互联网)
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使社会始终处在文化拆解和重构的过程中,茫然、漂移不定与多元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存在特征。中国目前建筑的状况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从现象上看,更接近于新现代主义时期,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时尚化新形式的表现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是主流,传统和历史的表现,以及可持续的存在也将是多元并存取向。
本次讲座由北京米兰体育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副总裁、总建筑师常海龙主持,副总裁、总建筑师任明进行总结发言。本次讲座在众人的掌声中、交谈分享中圆满落幕,希望本次学术交流讲座对到场的建筑设计师日后的工作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