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更新--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和谐共处的,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吴良镛
城市就像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里的建筑是这个生命体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筑正经历着持续的更新和改造,对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就好像生命体自然的新陈代谢过程,我们认为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不能只靠“外科手术”式的大拆大建,而应该根据建筑所属的地域环境、历史文脉、文化内容等因素进行多方面考虑和研究,对既有建筑进行“有机的更新”,就像一个生命体一样从城市环境及历史文脉中汲取营养再进行新陈代谢,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获得新建筑无法比拟的文化属性和独特魅力。
以下通过几个建筑更新改造的实践案例,从使用功能、材料运用、文化表达等方面探寻基于“有机更新”的建筑改造方式。
湖畔竹语-湖山坊建筑更新改造
这个项目位于官厅湖畔,原先是一栋未完工的住宅,改造前建筑形体低矮零碎,厚重的建筑裸露着水泥的表面,粗糙的现状与周边秀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很大反差。在改造之初我们希望让建筑融入到周边秀美的自然环境之中,通过对空间的营造与材料的选择使建筑进行有机的更新提升,在山间水畔营造一幢空灵并且极具艺术气质的建筑。
改造方案将原有建筑的墙体拆除,只保留建筑结构,让建筑的体量轻盈通透,将建筑面向大湖的方向完全敞开,将美景引入到室内;在建筑形体上师法自然,提炼出高低起伏的体量关系,与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形成呼应。
建筑立面材料希望能够选择与人产生对话并且有温度的材料,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在对比了各种材料的视觉、触觉等感知效果后我们选择了竹材。
竹代表一种东方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但天然竹的物理性状是不稳定的,在自然环境下尤其在北方使用很容易开裂,并且颜色不稳定。经反复论证材料的可实施性后,最终选用高耐户外竹材作为建筑的立面材料,这种竹材在保持了竹子特点的同时拥有稳定的物理特性,使竹材这种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得到了更好的应用。整个建筑立面使用竹格栅作为媒介形成有趣的视觉递进关系,打破虚实的界限,使内外有了隔断、可视、可达的不同层次。
建筑的室内使用功能被重新定义,由原先的住宅功能转变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建筑。功能的转变决定了室内空间改造的难度,原有建筑室内空间零碎,层高低矮,高差复杂,空间分割独立封闭,而新的使用功能则需要规整并且有特色的空间,于是改造方案首先对原建筑的空间进行了必要的扩充与完善,重新梳理室内交通与功能。
其次原建筑层高低矮,我们通过“共享内庭”来提升空间品质,在原建筑中打通局部楼板,形成贯通一二层之间,二三层之间以及三层通高的内庭空间,或直面湖水,或曲径通幽,或一线天光,或光影婆娑,“共享内庭”贯穿于建筑之中,相互之间又有可视可达、可视而不可达之分,使空间变得自由灵动,步移景异,置身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室内近景与官厅湖远景之间多层次的对比与变化。
星光熠熠-蓝岛西区百宝汇改造
项目位于北京东大桥商圈,建筑原功能为百货商店,本次建筑更新的使用功能为珠宝销售。如何让新改造的建筑拥有新功能特性的同时又能成为城市更新中具有标识性的建筑是这个项目的难点。
原主体建筑为上下两部分,立面陈旧,形体不规整,改造之初我们希望突出整体建筑的形象,让新建筑更有张力,突出其在城市中的新功能。
立面改造创意来源于大厦的主营业务--珠宝首饰,以钻石原型作为立面元素的想法便由此而生。将钻石的抽象形态作为基础模数,将其进行旋转后再组合,再将旋转后的单元形赋予铝板、镜面不锈钢等材料,形成若干种组合。
星光熠熠的反光不锈钢自由穿插在亚光的银色铝板中间,或倒影城市的景色,或反射五彩的晚霞,如宝石般光彩夺目,在诠释建筑新功能的同时营造建筑在城市中的新角色。
灵动生辉-维拓设计总部立面改造
维拓设计总部立面改造是一个有趣又简单明了的方案。我们希望通过巧妙的设计以小的改动获得相对精彩的效果。
原建筑的西立面做为建筑的主入口可在北侧的城市主干道(朝阳北路)直接被看到,所以在设计初期便确定了以面向城市界面展开的西立面改造为重点的设计思路,注重侧向观看建筑的标识性。原建筑在西立面有四层高的玻璃幕墙,西晒严重,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玻璃幕墙外增加金属遮阳百叶,在起到遮阳节能作用的同时又丰富立面效果。
我们通过研究金属百叶的标准构件,重新分解并排列组合这些构件,在不增加预算的前提下呈现出不同凡响的效果;经过重组的百叶形成大尺度震撼的公司LOGO, 在通过城市干道时便留有深刻印象,一目了然;随着对建筑的接近,百叶形成的图案会呈现一种"步移景异"的变化,生动而有趣。
淘旧铸新-北京纺织仓库改造
北京纺织仓库原先是一处物资库,位于北京东北五环内,厂区建筑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厂房,工业建筑所特有的朴素美学体现了那个年代的时代感。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物资库之前的功能不复存在了,留下了极具年代感的红砖厂房,城市的发展赋予了这些厂房新的功能,未来这片仓库将逐步改造成为文创园区、总部办公及文化交流空间。
我们为这片厂房进行示范区样板库的建筑改造与规划,未来库区整体更新改造将遵循示范区的改造思路原则进行推广。这些老厂房见证了时代赋予的辉煌后,闲置后被零散杂乱地分割出租,我们希望通过功能提升与建筑改造为老厂房注入新的生机。
项目的难点是如何对待时间,新功能的需求与旧建筑的并置呈现出时间的张力,具体在空间与材料两个层面呈现。在空间上,原有仓库的大空间被切割,营造出不同尺度的空间。
空间组织主要处理公共(对外)和私密(对内)两部分的关系。库房南侧与北侧的线性空间拥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条件,其空间使用价值最高,用作内部办公及商业空间使用;库房中部线性空间采光通风相对较差,作为会议室、洽谈室、茶水间、卫生间等短暂停留的公共空间使用。
中轴的大阶梯是联系公共区域与私密区域的过度空间,由此实现了内外功能的互动。空间强调竖向划分,根据不同的功能与面积需求采用错层的方式处理空间,每个空间因尺度、比例与光线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南北两侧的办公区以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氛围来回应各自的环境特性。
在材料的使用上,为最大限度保留老建筑的记忆,将红砖墙保留下来,裸露的砖墙质地自然,直率地传递着那个特殊时代的气息与记忆。虽不甚完美,却胜过新砌砖墙的匠气,拥有属于自己的性格。旧墙之上一系列新增加的元素都被清晰地呈现,不假掩饰。改造时的各种材料不同的工艺,自然的老砖墙、紧贴浇注的混凝土梁、新嵌入的钢结构、简约干净的玻璃,不同时代的工艺与材料界限分明地锚固在一起,新与旧共同诉说岁月的变迁。新材料的细腻与斑驳的老砖墙形成有趣的对话。这种对话诠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场所属性的改变。在空间与材料两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一历史工业空间向当代文化场所的转化。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提升,城市发展正经历着持续的更新与改造,大量的既有建筑在新时代环境下通过改造再利用焕发新的生命,对既有建筑改造应结合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环境,从使用功能、材料运用、文化表达等方面,运用“有机更新”的方式让城市中的建筑进行健康自然的新陈代谢才是建筑更新改造的正确方式。
(作者:王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