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世博建筑材料属性的表达--朝圣之旅系列
2016.04.20
建筑是有生命的,生命是有灵魂的,一座好建筑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做为文化的一部分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跟随着建筑师的脚步,借助他们的镜头和眼睛,透过他们灵动、诗意的语言,我们一起走过建筑朝圣之旅,一起走进哪些欧洲建筑的经典,领略了欧洲建筑之美。
1、世博会的影响很深远
世博会的历史源远流长,自1851年第一届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成功以来,世博会已经逐渐地演变成了一个用于展示各国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力的平台。基于这样的因素,各个参展国都在这样的一场盛会中精心打造自己的国家馆。
对于全世界的建筑师来说,世博会更是一场建筑的盛会,不但是设计水平的较量,也是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平台。其中,无论是场馆的设计理念、材料的运用、展厅的功能设置,还是展览的策划和最后整体的效果呈现,这一切的细小的环节都彰显着各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
2、2015年米兰世博会
2015年5月1日,五年一度的米兰世界博览会正式开幕,各个国家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米兰世博会场馆主要分为三类——自建馆、世博会提供的租赁馆以及围绕同一主题由多个国家参与的联合馆。其中,最能直接反映各国人文特点的就是国家自建馆。自建馆场地面积一般分为500平方米、1000-2000平方米、4500平方米。
这届世博会最棒的自建馆木莫过于德国馆,德国馆是本届世博会上最大的自建馆,中国馆位居第二。
3、米兰世博会德国馆
德国馆(Germany Pavilion)面积4913平米,是本次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最醒目的是其开放平台空间,一棵棵拔地而起的 “太阳树” (Solar Trees) 。这些太阳树由半透明的膜结构组成,每一棵 “树” 上都整齐地排列着收集能源的 “有机光伏膜” 。
“有机光伏膜”收集的能量不仅供应了场馆内简单的照明所需要的能量,更成为场馆内第一个展厅中互动环节成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持。
德国馆是一个开放式的大空间,呈现出无与伦比的互动性,配之以来自德国的美食与音乐,参观人群因此驻足、参与其中。开放的空间还包括了金属的滑梯、木质的看台等设计。将建筑材料的属性发挥出它们所能提供的最大的乐趣。
每一名入场的观众都会发放一个纸质平板(Seedboard),与照相机、投影仪与新软件的相结合,形成一体的互动导路仪,,参观者可以像使用平板电脑一样使用这些特殊的纸板,和馆内的展品进行互动。
4、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馆(Germany Pavilion)本次世博会是中国首次以自建馆形式赴海外参展,4590平米的中国馆是整个园区第二大外国自建馆。中国馆主题为“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
使用了“麦浪”的设计元素试图去诠释中国人对农业、粮食、饮食、自然的看法。
内部分为天地人和四个展区,展示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设计有2万根LED人工麦秆组成了“希望的田野”画面,随音乐节奏不断变化颜色与画面图案。每逢半点和整点播放中国馆主题影片《团圆》,讲述中国春节家庭团聚的温馨故事,另外在影厅还有哈尼舞蹈表演。
自中国馆建成以来,原本先入为主的喝彩声被阵阵倒骂声掩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中国馆以木质网格作为支撑结构,在表面材料的表达上运用了竹编材料覆盖屋顶,在世博会最开始的两个月,效果非常好。而到了接近尾声的十月,竹制材料已变成灰黑色,屋顶盖板上也堆积了厚厚的一层污垢。“麦浪”失去了原本金灿灿的颜色。
但是换一种思维:大多数世博建筑在世博会结束后都会拆除,总共存在180天左右,中国馆恰到好处的在这180天里与米兰世博会“同呼吸,共命运”,将建筑的“生老病死”演绎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选用了天然的材料-竹材,才达到了这种效果,所以我认为中国馆是本届世博会最有生命力、最自然的建筑,没有之一!
世博会国家馆的数量庞大,从建筑师的角度,以材料的属性及表达作为切入点,来看看国家馆的设计理念与实际效果。国家馆在材料运用上的种类繁多,基本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元素。通过一些案例分享,让大家更直观地体会到不同材料属性所表达的方式与效果。
5、米兰世博五行之“金”
英国馆(United Kingdom Pavilion)
与上海世博会的种子概念类似,本届世博会,英国馆以一个巨大的蜂巢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样密集。到了夜晚整个蜂巢内部会亮起闪光,点缀整个蜂巢以及巨大的花园,而闪光闪动的频率则是来自英国一组真实的蜂群活动情况,让参观者也变成“蜜蜂”参与整个蜂巢的活动中。
俄罗斯馆(Russia Pavilion)
俄罗斯馆的造型十分独特,顶端延伸出30米长的镜像屋顶足够吸引眼球,与主题建筑一起组成了屋顶的平台。馆内展示了俄罗斯人民从古至今对食品与农业科学的贡献,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瓦维洛夫的谷物研究。
巴西馆(Brazil Pavilion)
也许是受巴西人与生俱来的热情性格影响,也许是受亚马逊丛林的启发,与其说是一个游乐场,倒不如说参观巴西馆就像是一场“丛林历险”。巴西馆所采用的金属材料是镂空耐候钢,巧妙的镂空设计使原笨重的耐候钢结构框架,意外地呈现出半透明的灵动效果。
耐候钢,在世博场馆中,金属材料的运用反复出现在各个服务站中。白天,耐候钢卷帘是最好的遮阳设施,而到了晚上,与水幕相结合,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天然的投影屏幕。
金属饰面
6、米兰世博五行之“木”
日本馆(Japan Pavilion)
日本馆本次的主题是“和谐的多样性”,旨在展示日本饮食文化中不同食物的共存,日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的全面发展,以及日本人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本次日本馆的外观采用了奈良法隆寺的木榫结构,由无数个三维木块组成,这样的设计可以在白天降温,夜间透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日本馆的设计从整体到细节都表现了日本人对世博会的专业态度,制作精良的官方APP,处处可见的指示标牌,整个参观过程井然有序。50分钟的参观时间内,除了声光电带来的多媒体表演外,还可以使用日本馆官方APP进行互动,最后还有一场关于和食文化的互动表演。日本馆本次带来了美食广场,可以品尝到咖喱饭,米汉堡,天妇罗,牛肉饭,寿司,刺身等传统日本美食,与上海世博一样,也有奢华的京都怀石料理可供预定。
波兰馆(Poland Pavilion)
波兰馆在本届世博会所有54个馆中面积占第四,苹果堪称波兰的象征,为了促进波兰农食品特别是苹果出口,本届世博波兰馆的主体建筑就是由运输苹果的木质盒子搭建而成。不仅如此,就连馆前广场上的休闲桌椅也由层层叠叠的木箱堆砌而成,整个波兰馆被设计成果园形状。
法国馆(FRANCE Pavilion)
法国馆大波浪的曲线造型,木材与木材间恰到好处的间隙,使得整个场地也变得飞扬起来。法国馆的前景拉得很长——曲曲折折的小路由各种常见的法国田园蔬果所围绕,一直延伸至展馆的入口。法国馆的内部可以说是 “360度无死角”,无论是俯瞰、仰视亦或是平视,视线内都总是充斥着满满的内容。每一个与建筑结构相关的交差网格,都被当成是展示锅碗瓢盆和瓜果蔬菜生鲜饮品的“展示柜”,是建筑和展览契合度最高的案例之一。该建筑的结构由BIM完成,并可在世博会以后回收再利用。
7、米兰世博五行之“土”
意大利馆(Italy Pavilion)
面积超过13000平米的意大利馆无疑是本届世博会最大的场馆,同时也是为数不多将在世博会闭幕后永久保留的场馆,耗资巨大的意大利馆采用了许多新颖的设计,不仅有如同石化森林般的外观,其建筑材料也独显环保特色,新型的水泥材料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并转化惰性盐来降低雾霾水平。意大利馆内部有多个展厅,有如同万花筒般的镜子展厅,多媒体与现实交互的展项,生命之树的微缩版本和设计思路,也有意大利不同大区的风貌展示。
阿联酋馆(United Arab Emirates Pavilion)
2020年的综合类世博会将在阿联酋的迪拜举行,因此本届世博会阿联酋也是大笔的投入,建设了4386平米的场馆。沙丘般蜿蜒的高墙内的设计正是效仿了阿联酋目前正在兴建的零碳排城市马斯达尔城,也体现了阿联酋对于可持续发展以及自然改造的决心。阿联酋馆的内部展示了一部电影,表现了阿联酋利用科技对自然以及资源的改造和利用,电影的屏幕采用了最先进的环形屏幕以及4D效果,非常有现实感。馆内还可以品尝到阿联酋特色美食和咖啡,以及迪拜2020年世博会的预览。
万科馆(Vanke Pavilion)
除了中国国家馆和中国企业联合馆外,万科馆同样作为中国的代表来到了米兰世博会的舞台。本次世博会万科馆的主题为食堂,在馆内200块不规则悬挂的多媒体屏幕上组合播放8-10分钟短片,从普通社区居民的视角向世界展示真实、完整的中国城市生活景象以及万科对于“以食物构建社区”的思考与实践。万科馆由著名设计师里博斯金操刀(纽约世贸中心重建的首席规划师,世博园意大利广场四角的银色现代雕塑也由他设计),以动感向上的“龙”的形象为场馆建筑设计灵感,外立面覆盖的4000余块红色陶板在阳光照射下仿佛龙鳞,整个建筑似盘龙一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8、小记
一个“有趣”的世博馆在表达上要具备:可识别性、可参与性、可持续性。有的场馆全力在为参观者服务,有的场馆期望像古代文明致敬,有的场馆是自己国家的小小缩影,有的场馆是建筑技术发展的呈现,有的场馆是对自然的赞歌……
大部分国家馆的建造都尊从自己国家的特点或是现有的资源。即使是创新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建筑的设计不是一件单纯与艺术或是技术有关的内容,文化、历史、人文习惯、甚至当地气候、地理因素、社会结构、公民的受教育水平无不影响着建筑最终的表达与呈现。
世博建筑由于其特殊性,在建造初始就身负两大使命:对于世博会主题的传达,对于国家特色的呈现。在世博会期间,我们带着欣赏的态度去看,在世博会结束以后,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剥离开世博会这层外衣,这些建筑最终能表达的本质,或者能够激发的革新,才是这些展馆曾经存在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