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社会福利院(高乐亦嘉)改造
2023.05.06
初 识
深圳——创新之城
光明——公园之区
深圳市光明区社会福利院建成于2018年,后由深圳高速集团获得了项目的改造和运营权,高乐亦嘉项目就此诞生。
2021年,维拓设计通过竞标获得本项目的设计权,并在近2年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试图通过一些细腻和创新的设计手法,打造一个与创新深圳、公园光明相互匹配的,具有前瞻意义的养老项目。
相 知
项目总建筑面积1.9万㎡,地上15层,约1.6万㎡,地下1层车库,属于中等规模养老机构。
项目周边有中科院大学附属医院、千亩光明新城公园等,资源得天独厚。
但经过对新业主运营需求的了解和沟通,几个显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1. 项目占地仅4000㎡,建筑周边被消防车道等占据,几乎没有可用景观庭院。
2. 原竖向功能划分缺乏合理规划,动线混杂,模式单一,不能满足新的运营需求。
3. 首二层公共配套区原始空间进深很大,内部昏暗,缺乏活力。
4. 各层照护单元套型和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提升特色,适应不同人群。
面对这些挑战,设计需要具备面向未来的创新弹性和持久运营的功能韧性,我们在功能、体验、形式等方面,试图做出一些不一样的文章。
文 章
《 旧瓶 新酒 》
项目原功能与新的运营需求大相径庭。新运营需要同时解决100张保障性政策床位和失能照护、失智照护、高龄护理、自理生活等不同长者的生活照护问题。
首二层作为机构集中公共配套区;
政策性床位和失能床位分别设置于三四层以及五六层,紧邻二层医疗康复功能区;
失智照护单元设置于八层,拥有自己的大型露台并紧邻七层架空层花园空间;
自理型生活单元位于可以尽揽城市公园的九至十四层。
整体垂直功能流线的合理组织,是项目合理运营的重要前提,也是与业主方充分探讨使用需求后得到的运营最优解。
《 螺狮壳里做道场 》
项目原有室外场地极其紧张,首层空间空旷昏暗,房间封闭,虽紧邻公园但却显得十分闭塞,缺乏应有的活力。 改造设计将狭小的室外场地、首层室内空间以及南侧公园绿地视为一体,跳出用地内外、建筑内外的空间壁垒加以整合,将首层空间南北贯穿打通。
因应深圳良好的气候条件,通过动线和视线的流动、功能的互通、阳光和空气的引入以及室内和室外活动场景的融合,打造了一个具有“架空层”特征的“四季花街”。使得建筑场地和活动空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和无缝衔接。
由大堂进入的“花街”内部,所有面客区功能采用“无门-无界”的设计策略。
老人在每一个功能中都能互看互动,空间的流动性将会产生无数奇妙的对视、偶遇和交流机会。同时,这种“无界”的设计方式, 也能够大大降低运营服务的人力需求和工作强度。
我们希望这些空间是开放性的,其中的生活场景和行为也能够更加自由。就如从前,在街边饮茶,晒太阳,小聚攀谈,惬意而又从容地消磨时光。
《 阳光、空气与生命 》
《 公园旁的巴比伦 》 绿色和生命永远向上,我们充分利用建筑七层的架空空间以及分布在不同高度的露台,打造一个巴比伦空中花园式的竖向生态休闲体系。
大到公共就餐和活动区,小到一条走廊、一扇门、一盏壁灯,都是彰显精致生活的载体。
于此同时,个性也被充分尊重。
为了适应更多居住模式,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套型的设计。
例如独特的双拼双套间,可以应对更多居住和生活场景,在私密与共享间寻求平衡。
我们还结合厨房台面,给面向走廊的起居厅增加了一扇小小的转角窗,不仅改善了暗厅采光的问题,也让身居户内的老人能够与走廊里来往的邻居随心互动,增加社群邻里的亲切感。
自理套间
《 有趣的记忆 》
在失智照护层,我们打破原有空间模式,重塑了一个“小镇”格局。
通过空间的收放和界定,让不大的活动空间能够适应全体老人、三五成群的不同场景尺度,应对失智老人特殊的生活、社交及照护需求。
例如,我们将备餐间适度开放成为一个共享厨房,厨房窗口对面就是一个私密的时光小屋和记忆博物馆。
除此之外,我们在每一个房间的门口,还布置了小小的前院空间,将公共与私密空间有效过渡。
我们希望在这座“记忆小镇”中,每一个转角、每一条小街、每一个对景,都能帮助失智老人重拾生活的趣味和青春韶华。
结 语
本项目是疫情解封后维小康落成的第一个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历经了各种最困难的时期,但业主方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与包容,不遗余力地与我们探讨、修正设计的不足,并在施工现场充分尊重设计本意,让我们的想法得以完整落地。
希望这份执着和向往能够在未来的高乐亦嘉中真正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