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长的“绿谷书山”
2023.11.27
“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 一所好的学校 是一座“自然生长”的栖息地 一个有温度的生命场
语 境
湖南省长沙市三一科学城,作为长沙自贸区的核心板块,是创新智慧的科教融合地;本项目选址位于三一科学城东片区,整体办学规模54个班,我们希望将“融合开放、积极共享、主动探索、记忆地标”的现代校园品质融入设计中,打造一所面向未来、接轨国际的中小学校。
▲ 现代校园具备的品质
一、印象 “绿谷”:对城市格局的回应
延续“三一科学城”的空间格局走向,与南侧城市绿带“中央森林”形成自然的过渡与相互渗透,沿基地南北向设置视觉景观通廊—“绿谷”主轴线,自然地将场地分为了东西两区。
▲ “绿谷”主轴
二、立体 “书山” :教学功能的高效组合
教学单元及活动空间围绕“绿谷”主轴缓缓展开,西侧为动区,布置报告厅、实验楼及食堂+风雨操场等公共教学功能,东侧为静区,布置小学部、综合楼以及中学部,合理的动静分区,结合重叠、立体的空间规划形态,实现各功能单元的高效链接。
▲ 设计生成
三、“融合开放”的城市配套
作为城市绿带的延续,“绿谷”南北两端设置学校主要的出入口,同时作为中小学部独立的接送口,人车分行的流线组织,开阔的接送广场,人性化的家长等候区,与城市共享。
▲ 校园主入口
“开放式”的校门、开阔的接送广场、合理的流线组织,与城市绿脉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作为学校重要的沿街形象展示。
▲ 小学部(上) 中学部(下)/ 接送流线
利用建筑首层架空区域设置风雨无阻的家长等候区,结合宽阔的景观前场景观,对城市开放。
▲ 风雨无阻的家长等候区
基地西侧东六路为城市主干道,也是整个校区的重要展示界面,我们将操场区置于场地的西侧,形成轴线对称的视觉感受,同时阻隔城市噪音的干扰,方便与周边社区共享。
▲ 校园西南侧形象
基地东侧规划商业业态,作为校园周边最近的成规模商业体量,设置校园次入口,与其形成联动,不仅带来一定的人流量补充,满足师生日常的购买需求,同时作为教职工的车行出入口。
▲ 基地周边以住宅为主,东侧规划商业业态
▲ 校园东侧入口
四、“积极共享”的社交场所
校园主要参与者是师生,我们希望师生间的交流是去边界化的,“绿谷”作为室外最大的集中社交场所,采用尺度丰富的风雨游廊来串接,营造立体、透明与流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为师生的课间活动提供更加多元化选择。
▲ “绿谷”环廊
作为“绿谷”主轴的扩展,我们设计多主题的园林空间,为不同的年级提供多样化且相对独立的活动区,适当留白的流线景观,多样化的“校训”标识,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 小学枝芽新生园
▲ 校训竹简墙
室内多样化的公共活动空间配以不同的色彩基调,用颜色记忆唤起岁月成长,打造明确的辨识度与记忆点。
▲ 图书角
▲ 走廊空间
五、“主动探索”的趣味乐园
利用操场与教学区的自然高差打造生态看台,流线型的设计具有引导性,同时“虚化的边界”带来更多探索的可能。
▲ 生态看台
▲ 空中共享廊道
架空层为全校师生提供遮风避雨场所的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公共性活动的灰空间,多主题的氛围营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 小剧场/室外活动扩展区
室内结合不同的教学功能设置专属的主题类IP,搭配契合的色彩,创造沉浸式的交流体验空间。
▲ 星际沉浸”IP-600人报告厅
▲ “蓝海激情”IP-风雨操场
六、充满故事的“记忆地标”
有故事的场所容易被人记住,设计通过东西向的轴线空间来打造“记忆线”,每个线上的记忆点都在容纳不同故事的产生。
▲ “时空交汇”--校园之心
▲ “星空探索”
▲ “生命之树”
七、光影丰富的“律动书卷”
校园整体素雅的灰白色基调中,通过建筑形体的退叠、穿插、架空来模拟“书卷”的自然形态搭建光影,银白色穿孔板和半透明阳光板的运用赋予了“书卷”的韵律性变化,将不同的光影效果传递到室内。同样的色彩基调,不同的表面肌理与质感,形成非常饱满的视觉体验。
▲ 体块的自然划分+模拟“书卷”的形态
▲ 自然地组合,搭建丰富的光影层次
▲ 渐变地韵律,创造丰富的光影变化
“绿谷书山”——无处不教、无处不学,一座融合开放的城市配套、积极共享的社交场所、主动套索的趣味乐园、充满故事的记忆地标。
八、技术图纸
▲ 总平面图
▲ 首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层平面图
▲ 四层平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