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通惠--文化朝阳的新名片
2022.11.23
北京人常说 “运河漂来的北京城”,说到运河也都知道通州是大运河的北起点,历来为京东交通之要道,这里因运而生,因运而盛。但很多人不知道,大运河其实还有 “最后一公里”,而这段的历史和价值确鲜有人问津,这最后一段就是通惠河。现在的通惠河,碧水微澜,清洌可鉴,就如同一条普通的市政河道一样静静地流淌,但在历史上,它两岸曾经繁华无比,河上的槽船川流不息,那时的作用和价值远比现在要巨大的多。
▲通惠河现状
如果说大运河兴盛了通州,那么通惠河则成就了北京城。元朝定都北京后,城市规模空前,物资需求量大增,元世祖任命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兴工开凿通惠河。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通惠河,远比今天现存的通惠河要长的多。它源引昌平白浮泉水并纳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合玉泉水出东南流,自西直门入大都城(今北京),至积水潭复折而南,于文明门(今崇文门)东折至通州西,于张家湾附近入白河(今北运河),全长约82公里。是大运河通州至北京段的重要漕运枢纽,距今已有730年了。
▲通惠河漕运图
“东南贡赋,岁亿万计,市民所需,则不可悉数,概由此河运京”是它曾经真实的写照。它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川流不息的文化经济命脉,但到了清末实行“停漕改折”后,漕运功能逐渐没落,通惠河也随之衰落。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又常年失修,闸坝渐废,河道淤浅。通惠河两岸那些曾经的美好也都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东便门旁的“万流朝宗”牌坊,还在默默提示我们它曾经的辉煌。
通惠河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重要的经济脉络,还体现在对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上。通惠河从元代起确定了北京城的山水城市格局。北京市自古就是缺水城市,通惠河的开凿,不仅疏导了漕运交通,解决了水源的问题,更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确定了元大都的街道、水系布局和山水园林的生态骨架,奠定了北京作为都城山水形胜的城市整体格局。历经700多年,独特的空间秩序得以保存和延续,成就了北京作为世界级古都的独特魅力。
▲历代通惠河格局
通惠河串联起运河历史文化脉络
目前大运河文化主要载体在通州,但通州以上运河部分的历史遗存也很丰富,只不过过于独立和分散,缺乏串联,难以形成整体文化品牌。通惠河沿线的通惠河主线、玉河故道、长河、永通桥(含御制通州石道碑)、汇通祠、什刹海、白浮泉、广源闸、平津闸、庆丰闸等涉及大运河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遗址随着城市发展都得以重现天日。这些尚存的河道、水闸、祠堂、仓库、泉眼,构成了大运河北京段的肌理,在曾经的岁月里,浓墨重彩地书写过北京的历史。而正是通惠河,将这些遗址和北京城的历史串联在一起,并逐渐鲜活生动起来,让北京的运河文化更加完整,也更加丰满。
通惠河承载了北京特色的运河文化传承
历史上通惠河沿岸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商铺、酒肆、衙署、桥梁、民居等琳琅满目。通惠河为沿线乡镇不仅带来了经济和商业上的繁盛,也为各种文化形式的繁盛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留下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皇都积胜图卷》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通惠河上放河灯,到了晚上,天上明月皎洁,水面微光闪烁,游人泛舟河上,或品茗饮酒,或观灯赏月,好生惬意。北京运河沿岸地区逢年过节举办“庙场香会”,民间花会要表演舞狮子、舞龙灯、演戏、扭秧歌、踩高跷,运河民众到“庙场香会”游玩,参与热情极高。众多活动中“二闸狮子”特别出名,即老北京谚语所说的‘二闸的狮子会凫水’。舞狮时,由船工舞狮于河中,俗称‘水狮子’,狮子颈下13只铜铃声震遐迩,场面壮观,吸引京城成千上万百姓前来观看。水中舞狮,也算是一大奇观了。
▲庙场香会放花灯
通惠河沿线的高碑店、黄木厂、半壁店等古村镇也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承。这些因运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沉淀在通惠河两岸的村镇和沿河居民的生活中,体现着老北京文化的特色。
随着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通惠河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流域价值,必将迎来新的辉煌。通惠河现存21公里,流经朝阳区境内就有16公里,可以说朝阳区是大运河通惠段文化承载的主体。朝阳区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加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建设通惠河文化精品廊道,推动通惠河高碑店段游船通航,挖掘运河沿线消费、旅游、休闲资源,打造大运河畔的网红打卡地”。
打造朝阳文化新名片
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发挥朝阳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着力推进运河文化活力区建设,打造历史记忆在现、传承创新活跃、中外多元包容、优雅时尚现代的朝阳文化形象。
体现朝阳的水路经济特色,打造滨水活力新朝阳
通惠河是朝阳水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利用通惠河水系的文化和生态优势及特色,以通惠河文化带营造朝阳城市文化空间新品牌,与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坝河生态休闲水岸一道,彰显具有首都特质的城市形象,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创新发展。
▲通惠休闲河文化带
“还河于民”的新时代惠民工程
历史上,沿河两岸因河而盛,受惠良多。在新的时期,通惠河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打造创新型滨水生态空间,特色文化体验项目,也应继续为构建朝阳蓝绿生态体系增添活力,为人民增添福祉,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
带动沿线区域发展与产业迭代升级通惠河文化带的打造,将通过通惠河文化基因的传承和活化,极大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的建设,赋予其更大的文化内涵,成为沿线产业迭代升级的催化剂。
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如何让通惠河讲好运河故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弘扬好运河文化,让通惠河“活”起来,是通惠运河文化带打造的核心价值所在。
同时,还要考虑目前通惠河区域的发展现实和区位价值,使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通惠河休闲文化带夜景
我们在对通惠河沿线做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也结合着对区域未来发展,提出了“城河交融、古今互融、人水相融”的发展思路。
通惠河处于轴带重叠的战略区位,是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通州副中心的双向门户,应兼顾历史文化传承与门户创新展示功能。
▲通惠河区位优势
一方面要理清保护、传承、利用的主体和内容。通过“分区段、多节点、差异化、新手段”四大策略,将通惠河整体分段考虑,通过每段不同的文化遗存与重要节点的特点,寻求其各自的差异化发展,提出适合每段发展的相应提升手段。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体现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的总原则。
在保护上,要注重沿岸通惠河历史遗迹的文物保护,要对通惠河全流域生态串联与环境保护,对河道要水源保护与河道提升。
在传承上,既要强调通惠河对于京杭大运河及北京的历史价值,又要传承通惠河古今文化、人文、艺术、商贸等文化元素,也要传承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精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久久为功的拼搏创新精神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在利用上,要利用河道+村镇+产业园+商圈+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多元资源导入,整体打造文化经济带。要利用通惠河自身的价值意义,提升整体文化品牌塑造。
以生态修复、科技体验、文化展示为核心,打造集运动休闲,艺术创意,互动娱乐,商务会展,滨水观光于一体的国际化滨水景观岸线。
『分区段考虑』
对通惠河整体进行分段考虑,利用“古与新”、“静与动”、“点与面”等相辅相成的改造手段,形成点面互通、人物交织、整体成景、视角独特的融合传统和现代、景观与人文的完整表现体系,并结合漕运元素在视觉获得上拥有绝对优势。
▲整体提升建议—分区段
『多节点布局』
利用各分段重要文化遗存,提取地域特色和文化寓意,讲好节点故事,营造亲水河道氛围,通过丰富的节点打造,展现运河浓墨重彩的文化底蕴和蓝绿交织的生态价值。
▲整体提升建议—多节点
『差异化建设』
考虑各个节点的区位特征,挖掘其特有价值禀赋,结合周边民居环境,寻求差异化的生态景观、人文风情、功能业态的建设。
▲整体提升建议—差异化
『新功能赋予』
利用场地内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塑造出特色的典型空间和新的景观形象,同时赋与了场地新的内涵和新的功能,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数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古河道悠久历史的记忆,使这一地区重获新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吸引人关注的大众休闲游览的场所。
▲通惠河夜景
通惠河畔,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徜徉其间恍若“穿越”明清江南水乡。华灯初上,璀璨霓虹倒映水面,又折射出现代都市的繁华。桥在水中,人在画中,一幅幅以运河为纽带,蓝绿交织的画卷徐徐展开。
相信随着通惠河通航条件的不断完善,运河两岸景观和文化利用不断优化,当年忽必烈见到的“舳舻蔽水、舟来楫往”的盛景,必将以另一种形式重现它往日的辉煌。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